文化
我剛上班的時候,去參加一個業(yè)內的研討會,為期一周,每天早上八點會議開始,下午小組討論到五點,為了節(jié)省時間,我開會的時候也帶著電腦,趁著為數不多的休息時間見縫插針的處理郵件,每天結束之后還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,到了周三的時候,大腦早已停止了運作,只剩下萎靡不振的黑眼圈,連小組討論時也打不起精神。
跟我同組的有一位前輩,就職于業(yè)界業(yè)績最好任務最重的那家公司,手下還管著十幾個人,看到我的狀態(tài),他打趣道:才剛工作就這么熬,今后位置更高責任更大了,是不是準備通宵不睡覺?
還真是有可能,我抬頭看一眼他的神清氣爽十分羨慕,問他,那你每天需要工作多久?
五個小時,他神秘兮兮的伸出一只手,說,我的目標,是明年達到三個。
看到我驚訝又懷疑的眼神,他起身,敲了敲我膝上放著的電腦,說,你把這玩意兒放下,仔細去想想,需要你立刻去做的事,真的有那么多嗎?
那時的我,正以“見信秒回”的習慣為傲,為自己在多個任務之間的成功切換沾沾自喜,聽他的話如同耳邊風,依舊靠咖啡和意志力撐完了整周的會議。
可是就在我回來不久,有天對著夜幕,一邊焦頭爛額的做著PPT,一邊惦記著老板一分鐘之前的郵件應該如何回復時,忽然想起了那位前輩的話:
你為什么不能一天只工作三個小時?
因為有很多雜事小事要處理,因為老板的skype不能不回,因為這個PPT第二天要用,因為...
被類似林林總總的小事所淹沒,根本沒有時間思考,這或許就是我每一天焦慮狀態(tài)的起因。
越是忙,就越是盲,視野里沒有焦點,即便再用力,也很難取得一個出彩的結局。
帶著這樣的困惑,我接觸到了卡爾.紐波特《深度工作》這本書,吸引我的是目錄上那句看似“離經叛道”的話:要讓自己變得不容易聯系到。
在這個以快為先,以時刻保持聯結為特色的時代,這句話一下子便打動了我。而這也卡爾提倡的深度工作的要義:砍掉膚淺的工作,遠離社交媒體,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,從而掌握工作的主動權。
我們一天八小時乃至十小時的工作中,有多少是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呢?
我們秒回郵件,時刻查看微信,無法抵御任何的八卦閑聊,查著數據無聊時也會刷一下淘寶,類似無意識的行動看似幫我們分擔了工作的壓力,但其實,它卻是我們壓力的來源,消耗了時間不說,更使得我們的精力被分散成三明治一般難以聚攏。
所有的時間管理,歸根到底都是精力管理,而管理精力的重要原則,就是“有選擇的付出,從而聚焦精力達成深度思考”。
一個人可能取得的成就,其實與他做了多少事無關,更重要的是,他能否把最重要的那件事做好。
《深度工作》中,給了我們許多的例子:
獲得過23項奧斯卡獎提名的導演伍迪.艾倫,在他44年的創(chuàng)作生涯中居然一直沒有電腦,他在一臺老舊的手動打字機上完成了自己所有的書稿;
哈利波特的作者JK.羅琳,在創(chuàng)作《偶發(fā)空缺》的期間只在twitter上發(fā)布了一條消息:“這的確是我的實名賬戶,但我恐怕不會經常發(fā)聲,因為當前紙筆仍是我的最愛?!?
被譽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的榮格,為自己打造了一間與世隔絕的塔樓,沒有他的允許,任何人都不能來打擾,而他就是在這件塔樓里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《心理類型學》。
他們的成功誠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,我卻尤其關注他們“專注”的技能,正如卡爾.紐波特提出的深度工作的概念:
在無干擾的狀態(tài)下,專注進行職業(yè)活動,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,從而創(chuàng)造新價值,提升技能,而且難以復制。
卡爾·紐波特還在本書中指出:
在新經濟趨勢下,人有兩種核心能力需要培養(yǎng),一是掌握復雜工具的能力,二是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。
在各類教程泛濫的網絡時代,掌握一項工具太過容易,哪怕是電腦小白,也可以一步一步的學會python入門,但學會很容易,做好卻很難,區(qū)分業(yè)余和專業(yè)的門檻也正在于此。
因此,在工作或學習中堅持“最小阻力原則”,是從學會走向精通的重要一步。
麥肯錫的一項調研發(fā)現,現代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過60%的工作是進行電子溝通和網絡搜索,而這種便捷也正是導致我們注意力支離破碎的原因。
我們或許無法仿照榮格的做法為自己建造一所塔樓將自己鎖在里面,也無法模仿理論物理學家彼得·希格斯,一生遠離電腦幾乎與世隔絕。但我們依然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自己工作中的阻力,比如把手機放的遠一點,以避免自己無意識的刷微信微博和淘寶,比如給自己規(guī)定每天工作時間的deadline等等。
對我個人而言,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自己查看郵件的次數,每兩個小時上線一次,余下的時間保持離線狀態(tài),沒有不時響起的郵件提示音,我就可以專注于分析客戶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數據,老板要的報表究竟想要體現那一方面的業(yè)績,工程方面的郵件要如何溝通才能讓每個人都清楚彼此的需求。
雖然不再“時保聯”,但工作效能卻提高了一倍有余,上交的PPT再也不用反復修改,回復的郵件也很少因為信息的缺失而需要反復溝通,少了返工和情緒的內耗,每天做完所有工作,還能剩下一個小時有余。
而我也愈發(fā)認同《深度工作》中提到的那句話:心無旁騖就是力量。
唯有專注才能帶來深度,而最高效的工作,不是永遠在線,而是只保證最關鍵的部分非你不可。
愿你也能早日找到自己的“塔樓”,重新獲取沉思與專注的力量。
(來源:管理智慧)
福建傲農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,地址: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(qū)石亭鎮(zhèn)興亭路和寶蓮路交叉處, AONONG
? 2011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閩ICP備11012412號-1